為提高換熱效率,不銹鋼換熱管的內部結構設計主要是強化管內流體的湍流程度(破壞傳熱邊界層),增加有效換熱面積、優化流體分布(減少死區),同時要兼顧不銹鋼材質的加工可行性、耐腐蝕性及長期運行的穩定性。
方案有四類:
一 內肋/內螺紋
管壁凸起螺紋/肋片,既增 20%-60% 換熱面積,又讓流體螺旋流動產生渦流,破壞邊界層,適合清潔流體(如水、蒸汽)。
二 內置靜態元件
管內插扭帶、螺旋片,強制流體分割重組,轉化層流為湍流,壓降比內螺紋低,可改造舊光管,避含雜質流體卡堵。
三 多孔/微通道
內壁做燒結多孔層(增 10-100 倍面積,利毛細效應)或微流道(0.1-3mm,易湍流),適合相變傳熱(沸騰 / 冷凝)。
四 變截面/導流
用縮放管、波紋管(截面變化促湍流),或入口加導流錐(防偏流),適配大直徑管、流速波動工況。
選型關鍵:清潔流體選內螺紋 / 微通道,含雜質選波紋管 / 扭帶,強腐蝕選多孔管,同時平衡換熱效率與壓降(防能耗過高)。